晉江:從城市綠芯到藍色海灣,生態畫卷徐徐鋪展
“以前這片荒地堆滿雜物,晉江如今經過精心改造,從城變成了整潔美觀的市綠生態麻將胡了網頁版社區綠地,出門就能散步、芯到徐徐健身,藍色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海灣畫卷”家住晉江市竹園社區的鋪展居民王阿姨,正帶著孫子在社區綠地玩耍,晉江提及家門口的從城變化,她滿臉笑意。市綠生態近日,芯到徐徐走訪晉江城區、藍色濱海等多個區域,海灣畫卷實地感受這座城市以“擴綠”為筆,鋪展麻將胡了網頁版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圖景的晉江生動實踐。
社區綠地香樟樹枝繁葉茂,桂花香氣陣陣,時令花卉點綴其間,健身步道旁,不時有居民停下腳步,享受這片愜意空間。“我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居民需求,不僅要種綠,更要讓綠地‘活’起來。”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介紹,綠地以鄉土樹種為骨架,合理置配健身設施,既滿足了居民休閑需求,又營造出舒適宜人的環境。這樣的“微生態空間”,在晉江并非個例。
走進綠洲公園,不少市民沿著步道慢跑,孩童在草坪上嬉戲,遠處矗立著“晉江人”城雕。“這里以前是普通綠地,我們通過復層植被打造鳥禽走廊,用四季花境營造生態劇場,讓公園兼具生態、科普、休閑多重功能。”公園管理人員指著一處植被茂密的區域說,每到遷徙季節,這里還能看到不少鳥類停留。而在八仙山公園,遷建而來的閩南紅磚大古厝與周邊的網球場、兒童城堡等運動設施形成獨特反差。“周末帶孩子來這里,既能親近自然,又能了解閩南建筑文化,很有意義。”市民李先生說。
據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統計,通過聚焦“四旁四地”(路旁、水旁、村旁、宅旁,閑置地、廢棄地、邊角地、拋荒地)開展綠化建設,目前晉江已建成鄉村公園150個、小微綠地23處、口袋公園34個、新建小區綠化46個,新增綠地近2萬平方米。同時,“苗木+技術”雙下鄉活動持續推進,年均組織20余場義務植樹活動,種植苗木2萬余株。“我們還通過晉江電視臺、晉江融媒體平臺等渠道,宣傳義務植樹活動,不少企業、市民主動參與,形成了全民愛綠、植綠的良好氛圍。”工作人員補充道。
離開城區,來到晉江市濱海區域,曾經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濕地,如今已換上“新裝”——成片的紅樹林隨風搖曳,潮間帶里螃蟹、彈涂魚不時出沒。“以前互花米草瘋長,不僅破壞濕地生態,還影響海水流通。”為解決這一難題,晉江建立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清退圍墾養殖區域4450畝,同時聯合科研團隊,采用生物競爭、物理阻斷等科學手段,精準清理互花米草5026畝。
在紅樹林種植現場,技術人員正仔細查看苗木生長情況。“我們會根據不同區域的海水鹽度、潮汐規律,挑選秋茄、桐花樹等適宜品種,確保紅樹林成活率。”技術人員展示了監測數據,目前累計種植及修復的2912畝紅樹林長勢良好,已成為海岸帶的“生態屏障”。當地漁民陳大哥說:“紅樹林多了,魚蝦也多了,而且臺風天的時候,海浪也沒以前那么大了。”
如今,晉江藍色海灣已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獲評中華環保聯合會《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按照‘擴綠’工作部署,結合市民需求和生態保護要求,不斷優化綠化布局,讓晉江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城市街角的“方寸之綠”到海岸線上的“生態紅林”,在走訪中深切感受到,晉江正以務實創新的舉措,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展。(邢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