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業績環比提升 鋰電材料步入上行通道
二季度新能源車與儲能“雙輪”高增,季度帶動鋰電材料出貨量增速環比提升,業績高鎳正極、環比火狐電競銅箔等環節價格企穩回升。提升通道8月末以來,鋰電材料龍頭股價集體反彈,材料同向釋放回暖信號。步入
王東岳/文
經歷了近一年的上行去庫存與價格磨底,鋰電材料在2025年二季度迎來量價修復拐點。季度
統計數據顯示,業績二季度,環比國內新能源車批發359.9萬輛、提升通道儲能電池出貨量170GWh,鋰電雙雙創單季歷史峰值。材料受需求直接帶動,步入二季度,A股101家新能源產業鏈公司歸母凈利潤環比提升8.6%,其中三元正極、鋰電設備、銅箔凈利潤增速包攬前三,行業利潤結構向中上游傾斜。
8月末起,資金提前博弈“金九銀十”旺季,材料龍頭股價普遍反彈30%-50%,估值修復與基本面回暖形成共振。券商分析指出,未來五年,全球儲能年均新增需求將達580GWh,全固態電池2030年出貨規模劍指600GWh,高鎳正極、硫化物電解質等新材料增量空間或超2000億元。
業績修復 鋰電板塊九月再掀“主升浪”
9月初以來,鋰電產業鏈再度成為資金風口。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收盤,動力電池指數(884963.WI)區間漲幅達16.6%,固態電池指數(8841671.WI)區間上漲11.6%,均位居概念板塊前列。火狐電競個股方面,寧德時代9月15日盤中觸及371.52元/股高點,創上市以來歷史新高,8月29日至今公司累計上漲26.99%。期間,先導智能同期上漲75.83%,廈鎢新能上漲50.25%,板塊龍頭呈現加速上揚態勢。
股價強勢背后,二季度業績復蘇為行情奠定基礎。東吳證券對101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A股公司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板塊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歸母凈利潤為853.3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二季度單季營收9317億元,同比增長10%,歸母凈利潤444億元,同比增長1%,環比一季度增長8.6%。從公司層面看,55家公司收入實現正增長,35家增幅超30%;73家公司凈利潤正增長,18家增幅超30%,盈利面較一季度顯著擴大。
同時,行業利潤結構進一步向中上游集中。2025年二季度,電池環節利潤占行業整體比重達42%,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中游材料占比升至9%,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整車環節占比則相應收窄。細分賽道中,三元正極、鋰電設備、銅箔包攬凈利增速前三。據統計,二季度,正極板塊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收294.8億元,同比增長約16%,實現歸母凈利潤8000萬元,同比增長約127%,環比增長169%,其中三元正極公司合計實現營收123億元,同比增長23%,歸母凈利潤2.6億元,同比增長18%,環比大幅增長407%。鋰電設備板塊二季度實現營收139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歸母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123%。銅箔板塊二季度實現營收66.2億元,同比增長約26%,實現歸母凈利潤約3000萬元,同比增長117%,環比增長325%。
龍頭公司財報同樣亮點頻出。根據寧德時代披露,2025年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收941.82億元,同比增長8.26%;歸母凈利潤165.23億元,同比增長33.73%,單季盈利再創同期新高。上半年公司累計實現營收1788.86億元,同比增長7.27%;歸母凈利潤304.85億元,同比增長33.33%。公司表示,二季度電池出貨量接近150GWh,其中儲能電池占比20%,同比增速超30%。
廈鎢新能半年報顯示,受益于高電壓三元及鈷酸鋰放量,公司上半年營收75.34億元,同比增長19.58%;歸母凈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28.36%,其中二季度單季凈利環比增長48.44%,增速領跑正極材料板塊。
國金證券指出,8月末以來鋰電板塊反彈的核心邏輯在于“量利雙升”預期持續兌現。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金九銀十”傳統旺季啟動,在傳統需求旺季的帶動下,電芯廠積極進行庫存儲備,材料廠訂單量也隨之同步增長;另一方面,碳酸鋰價格在7萬元/噸附近企穩,正極、電解液等環節加工費出現修復跡象,企業盈利底部確認。
電車增長 托舉鋰電產業鏈復蘇
自年初以來,“以舊換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疊加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中國車市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乘聯會9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批發銷量達1404萬輛,同比增長18.8%,創同期歷史新高;其中二季度單季批發776.4萬輛,同比大增25.5%,環比亦有23.7%的兩位數增長。零售端上,上半年累計零售1090.4萬輛,僅次于2018年全年峰值,位居歷史次高;二季度單季零售578.5萬輛,同比增長15.5%,環比提升13.0%。出口方面,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出口246.8萬輛,同比增長6.4%,二季度單季出口135萬輛,環比勁增20.8%,連續刷新歷史高點。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再度成為拉動整體市場增長的核心引擎。乘聯會統計,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達644.6萬輛,同比增長37.7%;二季度單季批發359.9萬輛,同比增長33.5%,環比增長26.4%。零售端上,上半年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547.1萬輛,同比增長33.2%;二季度單季零售305萬輛,同比增幅30.7%,環比增幅26%。更為亮眼的是出口數據:上半年新能源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二季度單季出口65.7萬輛,同比大增82.1%,環比增長48.9%。比亞迪、吉利、長安等龍頭憑借插混與純電雙輪驅動,在歐洲、東南亞、拉美等地加速放量,抵消了特斯拉海外銷量下滑帶來的缺口。
從動力技術路線看,純電車型受益“以舊換新”政策對中低端市場的傾斜,占比不降反升。二季度純電批發占比達62.6%,插混占比則回落至37.4%,已退至2023年同期水平。吉利星愿、比亞迪海鷗、五菱繽果等爆款純電代步車型持續熱銷,成為拉動純電份額回升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車產銷高景氣,直接點燃上游鋰電池及材料需求。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9.6GWh,同比增長47.3%;二季度單季裝車169.4GWh,環比增長30.11%,創單季歷史新高。受下游需求拉動,上半年國內正極材料總出貨量達210萬噸,同比增長53%。其中磷酸鐵鋰出貨量達161萬噸,同比增長68%;三元正極材料出貨49萬噸,同比增長19%。
價格方面,三元材料在經歷3月鈷價暴漲帶來的短暫拉升后,4月起隨鈷、鎳回落而回歸理性。截至6月底,三元正極材料報價10.2萬元/噸,較年初下跌約5%,但仍高于2024年四季度低點,行業盈利環比改善;磷酸鐵鋰報價穩定在4.1萬-4.3萬元/噸區間,較年初小幅上漲2%,加工利潤修復至近一年高位。電解液環節,六氟磷酸鋰均價由年初的6.2萬元/噸回升至6月底的6.8萬元/噸,帶動電解液均價上漲約5%,頭部企業二季度開工率普遍提升至70%以上。負極、隔膜、銅箔等環節亦呈現“量增價穩”特征,二季度出貨量環比增幅均在20%左右。
出口方面。據海關總署統計,1-6月,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總額達341.02億美元(約合24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4%,創歷史同期新高。
方正證券分析指出,隨著“以舊換新”政策延續至2025年底,疊加地方消費券、新能源汽車下鄉等組合拳,下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根據方正證券預測,2025年,乘用車批發銷量有望達到2873萬輛,其中新能源批發銷量1529萬輛,滲透率約為53.2%。動力電池及材料環節在需求確定性增強、庫存回歸合理水位、原材料成本趨穩的背景下,下半年出貨量和盈利水平有望環比進一步提升,行業復蘇態勢明確。
政策定調 儲能材料再造千億藍海
9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以上,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基本實現新型儲能的規模化、市場化發展。與2024年底74.7GW的存量相比,三年新增裝機超105GW,對應復合增長率超過30%,為產業鏈注入確定性增量。
全球視角下,儲能市場顯現“二次爆發”跡象。SNE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達504.4GWh,同比增長37.3%;其中二季度裝機量為282.6GWh,同比增長約36.%。同期,鑫欏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池產量238GWh,同比增長約90%,增速約為動力市場的2.4倍。海關總署與CESA儲能應用分會聯合統計,1-6月,中國企業斬獲海外儲能訂單總規模超160GWh,同比增長220.28%,其中中東地區訂單達37.55GWh,占比23.44%,標志著“儲能出海”從歐美單極邁向全球多點開花。海通國際分析指出,若各國2025-2030年儲能裝機承諾全部兌現,全球年均新增儲能電池需求將達580GWh,CAGR45%,顯著高于動力電池28%的復合增速。
需求陡峭化向上游傳導,鋰電材料環節率先受益。國信證券分析指出,儲能對循環壽命、成本極度敏感,磷酸鐵鋰仍將是2027年前主流技術。根據國信證券測算,180GW新增裝機中約80%采用鐵鋰電芯,對應2025-2027年鐵鋰正極累計需求達195萬噸,預計市場空間達980億元。華泰證券進一步分析指出,到2027年儲能用電解液總量達145萬噸,行業產值增量約260億元;6μm及以下高端銅箔需求52萬噸,對應市場規模350億元;負極材料需求110萬噸,產值增量220億元。
中信建投預計,若2027年全球儲能電池產量達580GWh,對應四大主材及鋰鹽總產值約4100億元;按中國供應鏈占比按75%計算,國內材料環節新增產值3075億元,整體增量空間突破4000億元,相當于2024年鋰電材料行業總產值的52%,成為鋰電板塊“二次成長”核心引擎。
固態電池風口已至
自8月末以來,固態電池產業鏈持續走強,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按液體含量差異,固態電池可分為全固態電池和半固態電池。其中,半固態電池是在固態電解質材料的基礎上補加液態電解質來改良離子傳輸性能,是介于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的過渡技術;全固態電池是不含有任何液態電解質成分的固態電池,是未來固態電池體系終極的目標。
2024年4月,工信部發布《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提出加快全固態電池等標準研制,并計劃推出60億元重大研發專項鼓勵企業開展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研發。9月,工信部發布《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再次支持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方向基礎研究。
國泰海通證券分析指出,受限于當前材料體系的物化性質,傳統的鋰電池能量密度已逐步逼近上限。而未來電動交通工具和消費電子對電池續航的要求仍將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將成為電池市場應用的長期關注點。
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總體分為提升電極的比容量和優化電池結構兩條路徑。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可優化電池內部組分結構占比,從而提升能量密度。因此,當前固態電池技術正成為鋰電行業向高能量密度技術迭代的首選方案。
由于當前全固態電池還存在較多的技術瓶頸,半固態電池技術將率先落地。根據歐陽明高院士此前預測,固態電池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25-2027年,以200-300Wh/kg為目標,攻克硫化物固態電解質;2027-2030年,以400Wh/kg和800Wh/L為目標,重點攻關高容量硅碳負極;2030年以后,以500Wh/kg和1000Wh/L為目標,重點攻關鋰負極。
根據伊維經濟研究院(EV Tank)統計,2024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達到5.3GWh,同比增長4.3倍,全部為半固態電池。預計到2027年,全固態電池將實現小規模量產;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達到614.1GWh。
國金證券預計,到2030年,全固態電池出貨量占比超過30%,有望達到180GWh。方正證券預計,到2030年,全固態電池需求達143GWh,對應市場規模超2000億元。
固態電池的發展為鋰電材料帶來新增量。根據國金證券統計,目前至少有16家上市公司布局全固態電池,其中15家鎖定高鎳三元正極材料。根據中信證券研報測算,每GW半固態電池需消耗1800噸的三元正極及650噸的碳硅負極,分別占半固態電池成本的43.5%和12.4%。
同時,固態電解質作為固態電池的關鍵組分,成為供應鏈核心增量。伊維經濟研究院(EVTank)指出,2024年中國聚合物和氧化物電解質出貨量占比超過98%,預計隨著全固態電池的逐步產業化,硫化物電解質的出貨量占比會逐步提升。預計到2030年,在全固態電池電解質中,硫化物電解質的市場份額達到65%。硫化物固態電池出貨有望達117GWh,對應市場空間達1170億-1755億元。其中,上游硫化鋰粉市場空間約60億元,將成為材料鏈中增量彈性最大的細分賽道。
本文刊于09月20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