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娃哈哈擋槍?王老吉和加多寶又打起來了
出品丨花朵財經觀察(FF-Finance)
撰文丨學研
“有病去醫院,有事找法院,哈哈謝謝!擋槍打起注冊壹號賬號登錄入口”
最近西貝和娃哈哈的王老瓜,一個接一個,吉和加多根本停不下來。寶又就當大家期待下一個爆點的替娃時候,另一對冤家主動跳了出來,哈哈成功把關注焦點拉了過去。擋槍打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王老吉在自家公眾號上發布了這么一則聲明,吉和加多矛頭直指正與其爭奪“王老吉”境外商標所有權的寶又加多寶,言語間充滿憤怒與嘲諷意味。替娃
王老吉“年輕化”的哈哈網絡語言,加上蹭節日的擋槍打起回應,瞬間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將雙方爭議擺到了明面上。
PART.01
海外商標權究竟屬于誰?
真實的商戰就是這么樸實無華。
2025年8月,王老吉正式確定英文標識“WALOVI”為國際品牌后,加多寶于9月30日率先發聲,稱其通過關聯公司在加拿大和歐盟等多地成功維權,并在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合法持有“王老吉”商標。注冊壹號賬號登錄入口
王老吉當晚發布聲明反駁,稱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商標注冊。加多寶通過離岸公司進行“惡意注冊”是違法行為,王老吉已在21個國家和地區對加多寶注冊商標發起撤銷程序,其中10地已勝訴。
10月10日中午,加多寶再次發布聲明,重申其對海外“王老吉”商標的所有權。
這下可把王老吉氣壞了,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撕破臉皮直接開噴。
事件焦點是“王老吉”的海外商標權。
加多寶稱自己九十年代從王老吉后人手中取得了祖傳涼茶秘方及海外王老吉商標使用權,并于2000年代初合法獲得海外王老吉商標所有權;王老吉則認為加多寶所謂的“合法獲得”,其實是“侵權、假冒、不正當競爭”的表述。
雙方各執一詞,如果參考國內法院對“王老吉”商標權的判決,現“王老吉”商標的所有人無疑是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王老吉品牌母公司)。
可問題在于,王老吉創始人是清朝的王澤邦,在后來傳承的過程中分為了兩脈,一部分在廣州經營,一部分則到了香港經營。
1897年,香港一脈的王恒裕一支于香港文武廟直街(今荷李活道)設店,與廣州王老吉分家,并將王老吉“橘紅底杭線葫蘆”的注冊。
2012年5月,王老吉香港傳人王健儀曾為加多寶站臺,聲明:“王氏家族獨有的王老吉正宗涼茶祖傳秘方是其已經獨家授權給加多寶集團的,過去是,現在是,未來還是。”
因此,兩家公司或許都取得了王家傳人的授權,可究竟誰才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傳承正統”,目前外界還不能窺其全貌。
PART.02
涼茶豪門30年的恩怨情仇
王老吉和加多寶是中國涼茶界的兩大頭部品牌,雙方恩怨情仇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95年——香港商人陳鴻道從羊城藥廠(廣藥集團前身)手里取得了王老吉的商標使用權。
前面說過,王老吉香港商標在當地傳人手中,而大陸這里的王老吉涼茶,在50年代因公私合營并入到了羊城藥廠。盡管王老吉商標捏在手里,但當時的羊城藥廠,不覺得王老吉能賺幾個錢。
陳鴻道沒費太大力氣就拿到了兩地的王老吉商標,在他看來涼茶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拿到商標以后,他馬不停蹄地搞起了營銷,并打造出區別于綠盒王老吉的紅罐王老吉,以及那句經典的口號:怕上火,喝王老吉。
這個口號,一時間風靡中國大江南北,把涼茶這個本來在廣州路邊攤的飲料,帶上了千家萬戶的餐廳。而紅罐設計,則是王老吉想要成為中國可口可樂的野心。
王老吉2003年啟動全國推廣,僅僅4年之后,王老吉銷售額就達到夸張的50億,超過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成為中國罐裝飲料市場銷售額第一。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這就是一個點石成金的經典商業案例,可熟悉的情節出現了,廣藥看著給出去的“繼子”成了“香餑餑”,內心不是滋味。
2008年,王老吉銷售額突破百億。廣藥集團拿到的商標使用費,只有可憐的500萬,不到銷售額的萬分之五。按照廣藥集團的說法,如果依照國際慣例,商標使用費應占銷售額的5%,而他們拿到的僅是國際標準的百分之一。
可再怎么眼紅,廣藥也只能忍,因為兩個企業的合同到期在2010年。
隨著時間到來,陳鴻道也意識到,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可廣藥集團不續約又能怎么辦呢?
被利益沖昏頭腦的陳鴻道使了昏招,2000年-2004年,陳鴻道分三次給時任廣藥集團總經理的李益民送出了合計300萬元港幣的賄賂,并簽署兩份補充協議,將“王老吉”商標使用年限從2010年延長至2020年。
這種協議自然是無效的,后來東窗事發,李益民被判處無期徒刑,陳鴻道棄保外逃。
盡管創始人跑路,但鴻道集團仍未放棄一手打造的“王老吉”品牌。在商標到期以后,鴻道集團裝作不知道,繼續使用“王老吉”商標,并于2012年,啟用新品牌“加多寶”,試圖將消費者對“王老吉”的關注度轉移到“加多寶”上。
為盡快建立知名度,加多寶不光在媒體上炒作紅罐王老吉正式更名加多寶,還在推出了一面寫著王老吉,一面寫著加多寶的“雙面包裝”,以及“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中國每賣十罐涼茶,七罐加多寶”等廣告語。
王老吉是一邊起訴,加多寶一邊弄新的宣傳,目的就是采取“拖字訣”盡可能爭取時間。
雙方紛爭持續多年,直到2023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定六家加多寶公司共同侵權,判決六家加多寶公司賠償3.17億元,這才暫時喊停。
雖然加多寶敗訴,但目的還是達到了。據馬上贏零售監測的數據,2025年6月,在全國植物飲料類目中,王老吉占據46.33%市場份額,位列首位,加多寶以28.31%緊隨其后。
如今,這場商標之爭從國內市場蔓延至海外,根本原因還是利益。
根據沙利文數據,全球植物飲料行業正呈現爆發式增長,2019至2024年,年復合增長率近10%。其中,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成為新增長極,2023年東南亞植物飲料增速達25%。
今年8月,王老吉副總經理葉繼透露,過去十年,王老吉已密集在海外布局供應鏈,海外市場規模增長了6.5倍,海外市場年復合增長率超25%。
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助推王老吉業績向好。王老吉母公司白云山2025年半年報顯示,王老吉上半年主營收入達64.99億元,同比增長8.38%;凈利潤為12.95億元,同比增長15.87%。
而加多寶近年來也在積極推進海外市場布局,主要涵蓋東南亞、中國香港等市場,并已在馬來西亞建廠投產。
國內歸屬已有定調,但海外仍有懸念,雙方都盯上了這個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因此,這次的海外商標之爭大概率將復刻國內商標爭奪,進而變成一場耗時耗力的拉鋸戰,在最終結果出來前,雙方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搶占市場。
王老吉和加多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樣是競爭多年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但他們非但沒有鬧到雙輸的地步,反而能讓消費者把他們的互懟看成友商之間無傷大雅的游戲。
如今橫亙在加多寶與王老吉之間的,不僅是利益,還有商標的歷史遺留問題、對契約精神的不同理解。涼茶行業恐怕很難出現可樂行業的和平競爭局面,雙方這場惡仗勢必會對各自,甚至整個行業造成負面影響。
國內市場,奶茶、果茶等競爭飲品層出不窮,再這么折騰下去,涼茶可能真的要涼了。
可話說回來,消費者對涼茶的要求始終是天然、健康、有效。社交媒體關于“王老吉真的降火嗎”的話題已分成了兩派,有人說真的管用,也有人說和其他涼茶產品沒什么區別。
商標固然重要,但一個配得上商標的產品更重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們當然希望看到良性的市場競爭,這才是消費者最大的福利。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