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績第一的教師課堂上如何有效提問?
全文長 3000 字,教學教師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這道題對不對?”“這個知識點懂了嗎?”“大家都明白了嗎?”
在不少老師的課堂上,這類提問就像“口頭禪”一樣頻繁出現。課堂麻將胡了2爆分視頻學生們齊聲回答“對”“懂了”“明白了”,上何課堂氣氛看似熱烈,有效互動也很頻繁。提問但實際上,教學教師這樣的成績提問往往流于形式,學生并沒有真正動腦思考,課堂教學效果也微乎其微。上何課堂提問本是有效連接教與學的核心橋梁,是提問激發學生思維、檢驗學習效果、教學教師引導深度探究的成績重要手段。可很多時候,課堂它卻成了走過場的教學環節。想要讓提問真正發揮作用,不用依賴復雜的教育理論,抓好三個核心就行:問得準、問得巧、反饋實。
1
問得準
別瞎問,問題要踩在點子上
很多老師提問沒效果,根源在于沒想清楚問什么。要么問題太簡單,學生不用動腦子就能回答;要么問題太隨意,麻將胡了2爆分視頻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關系不大;要么問題太難,學生根本無從下手。真正有效的提問,必須踩在點子上,精準命中教學的關鍵。
(一)要在核心知識點上提問
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學內容也有主次之分。提問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聚焦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知識點和重難點。比如,在教小學數學“大數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萬以內數的讀法。這時候就不用再反復提問“萬以內的數怎么讀”。而是應該直接指向新知識點,問:“面對比萬更大的數,比如‘123456’,我們該怎么讀?它和我們之前學的萬以內數的讀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一個問題,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直接引到新知探究上,帶著明確的問題去思考,效率自然更高。
(二)要在思維轉折點上提問
當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或者出現理解偏差時,正是提問的最佳時機。比如,在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學生一開始可能會用列表法,雖然能算出答案,但效率很低。這時候老師就可以提問:“如果籠子里的雞和兔數量很多,列表法就太麻煩了。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大家可以想想,雞和兔的腿數有什么不一樣?”這個問題正好點在學生思維的卡殼處,引導他們從列舉轉向假設,從而找到新的解題思路。
(三)要在認知沖突點上提問
當學生的現有認知和新知識產生矛盾,或者不同學生之間出現意見分歧時,提出問題能有效激發探究欲。在教“商不變的性質”時,有的學生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數,商不變”,有的學生卻隱約記得老師說過“0不行”。這時候老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拋出問題:“到底這個‘數’能不能是任何數?如果被除數和除數都乘0,會怎么樣?咱們一起算一算,看看結果有什么問題。”讓學生在動手驗證中自己發現問題,比老師直接灌輸“0除外”這個規則要深刻得多。
(四)問題要分層設計
班里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提問不能“一刀切”。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問一些基礎性、回憶性的問題,比如“這個概念是什么意思”“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幫他們鞏固基礎,建立信心。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問一些理解性、應用性的問題,比如“這個公式可以用來解決什么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這個故事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以問一些分析性、創造性的問題,比如“這個方法和我們之前學的有什么區別”“如果換一種思路,你能想到別的解法嗎”。讓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提問才有真正的價值。
2
問得巧
別硬問,方式要勾住學生
光有好問題還不夠,怎么問也很關鍵。有的老師把問題扔出去就急著要答案,學生沒來得及思考,要么沉默,要么亂答;有的老師只叫幾個優等生回答,其他學生根本沒有參與感;還有的老師提問語氣太嚴肅,像在“審問”,學生自然會緊張回避。想要問得巧,記住三個小技巧。
(一)給足思考時間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最重要的一點。很多老師剛說完問題,就馬上喊誰來回答,甚至學生才猶豫兩秒,就迫不及待地叫下一個人,或者干脆自己把答案說了。學生的思考需要時間,尤其是面對那些需要分析和理解的問題。老師應該在拋出問題后,明確告訴學生“大家先靜靜思考一分鐘”,或者“可以和同桌小聲討論一下”。這段等待時間能讓更多學生,特別是內向或基礎弱的學生,有機會組織語言,從而敢于舉手回答。
(二)用情境帶出問題
干巴巴的問題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如果把問題放在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里,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教“百分數的應用”時,別一上來就問“什么是折扣”,而是可以先講一個小故事:“小明去商場買玩具,看到一件原價100元的玩具打八折,他應該付多少錢?商場為什么要打折呢?”或者播放一段商場促銷的視頻,然后提問:“大家看看,視頻里說的‘八折’‘滿200減50’,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們怎么計算最劃算?”這樣的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他們自然會主動去思考。
(三)變單人問答為全員參與
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模式,往往只能讓少數學生參與進來。可以試試一些互動性更強的方式:
1.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答
把問題拋給小組,讓學生們互相啟發、補充,然后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分享,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和表達的機會。
2.頭腦風暴式提問
針對一個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們自由發言,不管對錯都先記下來,最后一起討論篩選,這種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反問和追問
當一個學生回答后,可以問全班:“大家覺得他的回答怎么樣?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對回答的學生繼續追問:“你這個想法很有意思,能說說你是怎么想到的嗎?”讓一個問題帶動全班思考,比一個個提問效率高多了。
3
反饋實
別只說好或不好,要幫學生查漏補缺
提問后的反饋,是最能體現老師水平的環節,也最容易被敷衍。很多老師聽完學生回答,要么簡單說“很好”“不錯”,要么就說“不對,坐下”,然后叫下一個學生。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錯在哪,下次遇到類似問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真正有用的反饋,要點透問題、給出方向。
(一)別著急下判斷
學生回答錯了,不要馬上打斷或直接否定。比如,學生解釋“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說“分子和分母同時加上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老師不要立刻“說錯了,是乘或除以”。而是可以追問:“那我們來驗證一下,比如1/2,分子和分母都加上1,變成2/3,1/2和2/3大小一樣嗎?你再試試同時乘2,看看結果怎么樣。”讓學生在動手驗證中自己發現錯誤,比老師直接糾正印象深刻得多。
(二)要具體,不要籠統
說“很好”不如說“你說得很具體”。當學生回答得好時,要具體指出好在哪里:“你這個比喻很形象,一下子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說明白了,非常好!”“你不僅說出了答案,還解釋了自己的解題思路,邏輯很清晰,值得大家學習。”這樣的反饋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也能讓其他學生明白好的回答的標準。
當學生回答不完整時,要具體指出缺在哪里:“你找到了兩個原因,說得都對,但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大家再仔細看看課文的第三段,能找到嗎?”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補充方向。
(三)反饋要面向全體
雖然提問是針對一個學生,但反饋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都受益。當一個學生回答完畢后,可以問全班:“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有沒有不同意見?”或者:“他的思路是這樣的,有沒有同學有不一樣的思路?”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評價:“你覺得自己剛才的回答,有什么地方可以改進嗎?”這樣一來,一個學生的回答就變成了全班的學習資源,每個人都能從中反思和提升。
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核心很簡單,就是心里裝著學生,手里抓著目標。問之前,想清楚為什么問、問什么,確保問題有針對性;問的時候,考慮學生能不能跟上、愛不愛參與,讓提問方式更靈活;問之后,告訴學生好在哪、怎么改,讓反饋真正起到作用。做到這三點,提問就不會再是走過場的形式,而是能真正點燃學生思維、幫助他們學會思考的鑰匙。好的課堂提問,不是老師問得爽,而是學生想得透。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綜述,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研修班(科研能力、論文撰寫與成果發表專題研修)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