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永動機,何時停?
作者|宋婉心
編輯|張帆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近兩個月以來,OpenAI頻繁資本運籌,永動一邊鎖定大量算力,何時停電競比賽押注app將自身估值抬升到5000億美元的永動最貴初創公司位置,一邊以自己的何時停技術及應用地位,給美國AI圈上游建立了環環相扣的永動內循環模式。
繼3000億美元的何時停甲骨文合作、1000億美元的永動英偉達合作之后,10月6日,何時停OpenAI宣布了和AMD的永動合作。
公告顯示,何時停雙方簽訂了多代際、永動6吉瓦AMD Instinct GPU供應協議,何時停是永動全球已知規模最大的單一AI芯片采購合作之一。其中,何時停首批1吉瓦算力將采用AMD Instinct MI450系列GPU,計劃2026年下半年啟動部署。
而關于這份合作最重要的,依舊是其資本結構的特殊性。作為協議的電競比賽押注app一部分,AMD已經向OpenAI授予了一份可認購高達1.6億股AMD普通股的認股權證,相當于AMD當前總股本的10%。
但要獲得這些股權,OpenAI需要達到一些指定的對賭要求,AMD再分批次贈予。要求包括技術部署進度、AMD未來股價表現等。對于股價,AMD給OpenAI定的目標是600美元,而其當前股價為215美元。
對于這樣的循環投資,似乎只存在兩種極端情況的解讀,要么是OpenAI對未來AI落地極有信心,提前許下巨額算力成本承諾,如若不然,就是市場擔憂的“人為吹大美股AI泡沫”——現金流還沒有,市值卻可以翻個幾倍。
AI永動機?
當前,OpenAI面臨多重壓力。深度綁定的微軟漸生間隙,過去一年中,OpenAI多次試圖與微軟談判降低成本,允許其從其他公司購買計算資源,希望削弱微軟對其AI產品和計算資源的控制。
但缺了微軟之后,OpenAI算力投資開啟了“股權換算力”模式,且形成了AI算力的永動機。
具體來看,英偉達以最高1000億美元戰略投資OpenAI,作為這筆投資的置換,英偉達要求后者未來十年只能用英偉達的GPU芯片,消化英偉達的GPU產能,并構建總容量10GW的數據中心。
更關鍵的是,像AMD的分階段贈送股權一樣,英偉達的投資款也將緊密與OpenAI的數據中心的建設進度關聯。英偉達的投資通過“期權合約”形式分階段兌現——OpenAI每部署 1GW算力(約40-50萬GPU),英偉達對應注資100億美元,直至10GW目標完成。
對于OpenAI而言,更多的算力意味著更高的估值,而更高的估值,又能換取更多的算力,形成了“股權<->算力”的正反饋循環。這種設計既確保資金流向與算力落地強綁定,又規避了OpenAI當前年虧損50億美元的現金流風險。
再來看甲骨文。OpenAI在6月時與甲骨文簽訂了3000億美元算力服務的采購訂單,期限約五年。根據協議,OpenAI將從2027年開始每年向甲骨文支付約600億美元。
而甲骨文為支撐這一訂單,需向英偉達采購400-500萬塊GPU(價值約1000億美元)。至此,形成了“英偉達→OpenAI→甲骨文→英偉達”的資金循環鏈。
數據顯示,甲骨文“2026財年云收入預估180億美元”,承接OpenAI訂單后,2028年有望躍升至1440 億美元,增長率 700%,直接挑戰微軟Azure和AWS的AI云霸權。與此同時,英偉達收獲了穩定訂單,OpenAI收獲了資金買算力。
因此,表面上OpenAI、英偉達和甲骨文三方均投入千億美元級資金,但實際通過“未來收益貼現”的方式,實現了資金杠桿。
例如,甲骨文的3000億算力訂單本質是“按量付費” 的長期協議,其向英偉達采購GPU的成本可通過未來向OpenAI收費覆蓋;英偉達的1000億投資則以OpenAI未來算力采購訂單為抵押。
在利益綁定之外,三者在軟件生態層面也實現了壟斷。
英偉達的CUDA 系統、TensorRT推理引擎與OpenAI的大模型訓練框架深度耦合,甲骨文云平臺則預裝了完整英偉達AI軟件棧,確保開發者“即插即用”。這種技術鎖定使得OpenAI 若轉向其他訓練芯片,需承擔高達數千億美元的遷移成本。
如何消化5000億美元估值
從短期市場反應來看, “AI永動機”受到了二級市場歡迎。
宣布與OpenAI的合作后,AMD四個交易日內連續上漲幅度達43%。英偉達與OpenAI合作官宣當日,也收獲了超4%的漲幅。OpenAI估值自然也水漲船高,其營利部門的估值已從年初的2600億美元飆升至約5000億美元。
但沒有現金流、只有估值的市場終將回歸理性。當前的算力永動機的一個隱含假設就是算力的增長,能夠提振未來商業化預期,進而提升OpenAI估值。
財務面上,最新數據顯示,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為43億美元,凈虧損從去年同期的31億美元急速擴大至135億美元。而今年簽署的各項協議總成本,據估算已高達1萬億美元,黃仁勛估計每吉瓦的AI數據中心將耗資500億至600億美元。
成本側,除了最大占比的研發成本67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OpenAI銷售與營銷支出大幅增加至20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兩倍。可以看出,在進入落地層面的競爭后,公司營銷成本直線上升。
經營面上,雖然OpenAI用戶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創造的現金流仍追不上燒錢的速度。
梳理過往ChatGPT的用戶量增長情況來看,Xsignal AI Holo(AI全息)數據庫數據顯示,自2022年11月發布到2023年12月,ChatGPT的MAU突破2億,在2024年度,MAU繼續從3.2億激增至6.5億,年度增長率高達103.88%,在今年第一季度,ChatGPT實現了35.61%的顯著增長,MAU接近9億。
貨幣化情況方面,OpenAI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渠道,即個人訂閱、企業訂閱和API服務。
按業務來看,個人訂閱業務已成為OpenAI主要收入來源,去年1月該板塊占比52%,今年4月已上升至68.5%。ARPU也從去年1月的0.703美元每用戶,增長至0.792美元每用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的個人訂閱業務同比增長達到251.7%,遠超同期103.9%的MAU增速,而今年一季度,個人訂閱業務同比增速回落至35%左右,和MAU同一水平,意味著OpenAI付費用戶的滲透速度在放緩,或許已經越過了高速增長期。
隨著個人訂閱的增長,企業訂閱占比下降至21%。這背后有API及模型授權業務快速增長的原因。
OpenAI的API業務曾在去年經歷低谷。根據Xsignal AI Holo數據庫數據,去年OpenAI的API業務年收入規模僅0.42億美元,但在今年一季度出現反彈,API營收同比增長58.3%,總額提升至0.66億美元,占公司整體營收比重回升至9.3%。
API占整體營收份額很小,但長期來看,API業務通過開放模型能力,能讓AI能力滲透至當下OpenAI難以覆蓋的長尾場景當中,相比于C端業務,API才是建立生態和收入韌性的重要錨點。
OpenAI的商業化焦慮已經呼之欲出,AI永動機真能一直轉下去嗎?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