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明三天小長假 兩園一山迎18.4萬人次掃墓
核心提示
海峽網4月8日訊 (泉州網記者 黃楓 通訊員 吳小玉 文/圖)昨日是清明泉州清明小長假的最后一天,不少市民抓住假期的長假次掃尾巴,前往陵園掃墓。兩園kiayun手機版登錄昨日,山迎記者前往“兩園一山”(即宏福園、清明泉州皇跡山陵園、長假次掃清源山)進行走訪,兩園發現前往祭掃的山迎市民與前兩天相比減少很多。據初步統計,清明泉州清源山接待1000人次左右,長假次掃宏福園接待2.9萬人次左右,兩園皇跡山陵園接待5000人次左右。山迎清明小長假三天時間,清明泉州泉州市“兩園一山”共接待祭掃的長假次掃市民18.4萬人次左右。
市民主動送水,兩園向辛勤執勤的kiayun手機版登錄交警致敬。
遵從親人遺愿 死后進行草葬
昨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驅車前往宏福園,與前兩日相比,前來祭掃的市民少了很多。在草葬區,記者碰到了黃阿婆一家,她們用鮮花代替紙錢,將鮮花放置在墓碑上,然后一家人行了跪拜禮。黃阿婆告訴記者,此次一家人前來祭掃的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前幾年過世,火化后就草葬了。“這是遵從我丈夫的遺愿,他生前反對喪葬陋習,特地吩咐我不可大操大辦。”黃阿婆說,她的丈夫生前在生活上就注重環保,每次洗手完的水,他都會拿去澆花草,避免浪費。
黃阿婆說,她的丈夫選擇草葬時,家里的孩子都不理解,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孩子們也沒辦法更改。隨著這幾年觀念的改變,大家都覺得這樣挺好,綠色環保。“我也會吩咐孩子們,我過世之后進行草葬,提倡文明殯葬。”黃阿婆說。
在草葬區、樹葬區和花葬區,記者采訪了幾名市民后發現,大多數選擇草葬、樹葬和花葬都是過世的親人自行決定的。隨著文明殯葬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選擇生態殯葬。
掃墓催生“除草人” 節前就已在除草
在清源山,道路兩側扎堆坐著一群“除草人”,一副手套、一把鋤頭、一把鐮刀、一把掃帚,就是他們的工具。前來掃墓的王女士正在跟一名“除草人”談價格,最終王阿姨付了150元,讓“除草人”幫忙清理祖先墳前的雜草和雜物。“清源山的墓地都是比較早的,墳前的一些雜草必須清理一下。”王女士說,清源山的墳墓眾多,雜草叢生,有些墳墓甚至被雜草荊棘淹沒,找不到下腳的地方。早些年,多數市民家中備有鋤頭、鐮刀等工具,現在,城市居民家中能找到這些工具的,已經是屈指可數。
務農的工具慢慢在城市居民的家中消失,于是,每年的清明節前后,也就成為“除草人”最忙碌的時候。“清明節前十天,我們就開始在忙了。”在清源山齊云路,來自仁風社區的吳阿姨剛幫雇主清理完墳前的雜草,坐在一旁休息。她說,每年清明前,社區里的一些婦女就備齊了工具,到山上尋活,替人清除墳墓周邊的雜草荊棘。有一些人和雇主熟了,每年都會固定被請去除草。“現在很多雇主在清明節前就會聯系我了,先去幫他們把墳墓周邊清理一下,方便他們掃墓。”吳阿姨說,她們會先用鐮刀割掉雜草荊棘,割不動的則用鋤頭刨掉,最后再用掃帚掃掉雜物和泥土。雜草不繁密的,一兩個小時可以清理一座,遇上雜草多的,三四個小時也做不完。因為除草僅局限于清明節之前的一段時間,最長不過10來天。
民警幫市民將故障車推至安全處
交警執勤辛苦 群眾遞水致敬
清明假期三天,全市共出動警力5000多人次,加強對墓區周邊道路的交通疏導和管控,確保泉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在各個陵園的路口,都能看到交警忙碌的身影。在執勤的同時,遇到市民有困難,交警會及時幫助,而市民的一些小舉動,也讓交警暖心不已。
4月6日,豐澤交警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洪德都帶隊在泉州少林寺通往皇跡山陵園的路段執勤,引導前來掃墓的車輛和人群,確保通往墓園的道路安全暢通。當天下起了蒙蒙細雨,雨水和汗水將交警們的衣服淋濕。上午10時左右,一名群眾駕車前往墓園經過洪德都身邊時,特意停下車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還送上了礦泉水,洪德都立即雙手接過,并向其敬禮表示感謝。
4月6日上午11點50分左右,豐澤交警大隊五中隊民警在往皇跡山陵園友邦山莊路口執勤時發現,駛過該路口的一部小車在冒白煙,就立即攔下小車查看并詢問車主情況,并對小車做初步檢查。經檢查,該小車的水箱管道破裂,導致水箱水流光。為安全著想,民警勸車主不要繼續駕駛該車,并協助車主一起將車推到路邊,等待拖車救援。
小編推薦:
清明三天小長假 泉州兩園一山迎18.4萬人次掃墓是一款高性能的軟件,符合大家要求,軟件免費無毒,擁有絕對好評的軟件,我們kiayun手機版登錄軟件園具有最權威的軟件,綠色免費,官方授權,還有類似 博主:國安與恩加德烏團隊存在經濟糾紛,且逾期未履行義務、 泉州打造綠色金融服務新模式支持經營主體綠色發展、 國慶中秋雙節來了 泉州看病有保障、 年輕人開始反算法:不點贊、不評論、不關注、不登錄、 可惜??!U22國足前場斷球2打1,拜合拉木分球稍小傳到王鈺棟身后、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 泉州項目入選第二批名單、 希望大家前來下載!
您的評論需要經過審核才能顯示
有用
有用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