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iOS 26“液態玻璃”界面太炫卻難用,網友:用起來真頭疼
作者 | Raluca Budiu 責編 | 蘇宓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在今年 6 月的液態玻璃 WWDC 大會上,蘋果推出了一項頗具突破性的翻車設計更新——為包括 iOS、iPadOS 在內的面太藍獅在線各大系統引入統一的視覺語言。
簡單來看,難用Liquid Glass 是網友一種半透明的視覺層,漂浮在應用之上,用起在你需要切換視圖、液態玻璃選擇功能時,翻車它會柔和地過渡,面太讓界面顯得更清晰、難用更自然。網友同時也會隨著你的用起操作動態變化,能折射光線、液態玻璃適應環境,翻車還能根據內容自動調整樣式。面太
這種設計帶來了更強的透明感、流動感與層次感,發布當時確實讓不少果粉眼前一亮,覺得界面更顯高級。
然而,隨著系統正式落地、用戶實際體驗后,越來越多的用戶涌入網絡,反饋認為蘋果過于追求視覺美感和裝飾性效果,反而在可用性上做了妥協——那些閃爍的表面和動態的控件,看久了甚至讓人覺得有些礙眼。藍獅在線
近日,用戶體驗專家 Raluca Budiu 發文分析了 Liquid Glass 視覺語言對實際使用的影響,在文章中一一細數了自己糟糕的體驗,看看你有相同的感受嗎?
透明 = 看不清
Liquid Glass 讓 UI 元素變得半透明、帶氣泡感,最終呈現出輕盈、通透的效果,但通常情況下也容易“隱形”。
早在幾十年前的可用性研究就證明:任何疊加在別的內容之上的東西,都會更難辨認。而現在,到了 2025 年,Apple 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文字、圖標和控件半透明地漂浮在復雜背景上。
在圖像上疊文字本就是設計大忌,因為文字與背景的對比度常常不足。那為什么 Apple 現在鼓勵用戶在信息聊天背景里使用照片?
比如:當蝴蝶形狀的表情文字疊在一張兔子背景圖上,你幾乎看不出任何一個。
結果就是,朋友發來的消息藏在他們的海灘自拍或寵物毛發里,看似“聚焦內容”,實際上根本看不清。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 Apple Maps:屏幕底部的圖標和食物背景圖幾乎融為一體。
而 Apple 還在進一步挑戰用戶的眼力——文字疊文字。設計師似乎認為用戶都有鷹眼和耐心,因為現在讀一條郵件主題,都像在解密碼。
結果不僅難讀,還難看。
郵件:文本上重疊的文本造成了難以辨認的混亂。
iOS 26 中,半透明的懸浮控件遍布系統:標題欄、搜索欄、標簽欄,甚至狀態欄都漂浮在內容之上。這些控件不但遮擋頁面,還在視覺上與其他元素爭搶注意力。
Safari 的新控件設計就是典型例子:瀏覽器底部的 URL 欄、返回鍵、菜單圖標與網頁內的浮動按鈕混在一起,狀態欄還與內容層互相干擾,造成視覺噪音。
動畫按鈕:動得多,不一定有意義
動畫在第一次出現時往往令人愉悅;如果使用得當,它還能帶來一種“恰到好處”的滿足感——那種元素精準對齊、順滑收尾時的“咔嗒”或“啪嗒”一瞬間。人類的視覺系統對運動極為敏感,這也是為什么帶動畫的按鈕會立刻吸引注意力。但當同樣的動畫重復到第十次、第二十次、第一百次時,那份“愉悅”就變成了干擾。
在 iOS 26 中,控件似乎“執著”地要自己動起來——無論用戶是否從中受益。比如:輪播導航點幾秒后會自動變成“搜索”字樣;拍照按鈕在點擊時會輕微抽動;切換頁面時,標簽欄會鼓泡、晃動;按鈕被點擊后會短暫地脈沖閃爍,隨后又變成完全不同的元素。
整個界面仿佛在不停地喊:“看我,看我!”可事實上,它更應該安靜地退到幕后,讓真正的主角——內容——站到聚光燈下。
主屏幕:旋轉點變成搜索欄。
切換時,標簽會閃爍、冒泡并擺動。
選中時按鈕會跳動。
更夸張的是,某些控件在用戶沒操作時也要表演一番。比如在電話應用中,從“所有通話”切到“未接來電”時,篩選按鈕會自己變藍,好像要提醒你此刻被“篩選”了,但實際上這種顏色變化完全多余。
這些“動感特效”,帶來的不是體驗升級,而是視覺負擔。
擁擠且變小的觸控區域
Apple 似乎也決定是時候讓觸控區域更密集、更小巧了。他們似乎把那條沿用多年的設計準則——控件之間至少保持 0.4 厘米間距、點擊區域不小于 1×1 厘米——徹底拋諸腦后。也許蘋果認為我們的手指變細了,或者他們更樂觀地假設:經過多年的智能手機訓練,用戶已經掌握了以毫米級精度點擊微小目標的超能力。
照片:在 iOS 18(左)中,控件之間的距離比在 iOS 26(右)中遠得多。
在 iOS 26 中,標簽欄正體現了這種設計思路:控件顯得擁擠且緊湊,幾乎每個頁面右下角都會懸浮著一個始終存在的搜索按鈕,為了給它騰位,其他控件被壓縮得很近。
iOS 18 與 iOS 26 中的 App Store:在 iOS 26(右)中,應用程序頁面底部的標簽欄已分為導航和搜索 - 搜索占用了更大的空間,導航類別被擠在一起。
由于這個搜索按鈕獨自漂浮在底欄之外,導航顯得支離破碎:一個控件孤立,而其他控件又緊緊擠在一起,破壞了底欄原本的統一感,也讓用戶難以一眼掃清整體布局。此外,這種對搜索功能的高度強調,讓人不免聯想到 Google 的設計套路——諷刺的是,蘋果一向以自成一派的設計語言著稱,卻在這里似乎借鑒了競爭對手的思路。
可預測性消失了
我們早就知道,不斷變化的界面是一場災難。早年間,微軟 Office 曾嘗試過“自適應菜單”,會根據最近使用的頻率自動重新排序。結果用戶普遍痛恨這種做法——因為菜單永遠不會保持原樣,你每次都得重新掃一遍。界面無法被“學會”,因為它在不斷變化。
Apple 顯然沒從這段歷史中吸取教訓。在 iOS 26 中,控件會根據上下文出現、消失、收起或展開。比如,在健康(Health)應用中,一旦激活搜索欄,底部的標簽欄就會收縮成一個圖標以騰出空間。
健康:每當搜索框展開時,標簽欄就會折疊。
Safari 的處理方式更奇怪:前進按鈕會“時隱時現”——當沒有可前進的頁面時它會消失。理論上這似乎合理,但實際上卻破壞了界面的一致性。當按鈕的位置和大小隨情境變化,用戶就無法建立肌肉記憶,使用也更難預測。
Safari:瀏覽器工具欄有時只包含后退按鈕(左),有時還包含前進按鈕(右)。
結果是:用戶不再能依賴熟悉的操作模式,而得像玩“找找看”一樣尋找導航控件。
舊習難改:設計規范被推翻
在舊版 iOS 中,搜索欄一直位于頁面頂部。比如在郵件或信息應用里,用戶要下拉頁面頂部才能顯示搜索欄。雖然這種模式不算最直觀,但多年習慣讓它成為了本能操作。
信息(iOS 18):搜索功能默認隱藏(左)。要訪問搜索功能,用戶必須“下拉”頁面頂部(右)。
而現在,iOS 26 把搜索欄搬到了屏幕底部,并且始終可見。
對新用戶來說,這可能更容易發現;但對老用戶來說,這種“換位思維”反而帶來了割裂感和效率損失——直到重新適應為止。(哪怕這種新模式長期可能更好,短期內仍意味著學習成本與操作挫敗。)
設置應用程序:搜索在 iOS 18(左)中位于頂部,在 iOS 26(右)中位于底部。
更糟的是,搜索欄現在是一個漂浮的半透明控件,有時會遮擋頁面內容。它淺色的外觀又讓它容易融進背景中、被忽略。而過去的研究早已表明:浮動按鈕只有在足夠顯眼時才好用,否則用戶根本不會注意到。
可發現性下降
曾經那個帶面包屑導航(breadcrumb)的返回按鈕,現在也被“簡化”了。
過去,它不僅告訴你可以返回,還標明你是從哪兒來的。現在,它只剩下一個黑白箭頭——沒有任何文字提示。
設置:返回按鈕旁邊曾經有一個面包屑導航(頁面路徑),指示用戶來自哪個頁面(左)。在 iOS 26 中(右),該標簽已被移除。
這意味著 iOS 又一次在設計上向 Android 靠攏:頁面標題改為左對齊,使得返回按鈕右側的面包屑被擠掉。問題在于,不是所有應用都跟上了這個改動——有的仍在返回按鈕旁顯示面包屑,有的則把當前頁面標題放在那里。
這種混亂的做法勢必造成用戶困惑。
App Store:當前頁面的標題“評分和評論”取代了 iOS 16 后退按鈕面包屑。
Safari 也沒能幸免。地址欄被兩側的圖標擠得狹窄,域名被截斷得面目全非,你甚至無法一眼看出自己在哪個網站。而原本只需一鍵即可切換的標簽頁,現在被藏進了一個省略號菜單里。
這不僅違反了溢出菜單的設計規范(其中應只放非核心操作),還讓每一次切換都多出一個動作??紤]到用戶每天切換上百次標簽頁,這種額外負擔可不容小覷。
Safari:URL 欄被擠在其他工具欄按鈕之間,因此很難知道您正在訪問哪個網站 。
更大的問題
綜上,iOS 26 帶來了覆蓋在嘈雜背景上的 Liquid Glass 控件、抖動的動畫按鈕、縮小且擁擠的標簽欄、會收起的導航欄,以及無處不在的搜索欄。
更糟糕的是,它打破了長期沿用的 iOS 交互規范,設計風格越來越接近 Android。
總體來看,蘋果似乎更注重視覺效果,而非可用性,這也讓人覺得 Liquid Glass 很可能是為了掩蓋 iOS 26 長期承諾的 AI 功能缺失而推出的一種“視覺煙幕”。整個界面顯得躁動、貪眼、不易預測、可讀性差,不斷吸引用戶注意力,卻無法順暢地訪問內容。
iOS 26 并沒有讓日常操作更順暢,反而讓用戶在面對一連串花哨的視覺效果時,還得重新學習基本操作。
Apple 稱之為 Liquid Glass,但對許多用戶來說,它更像是一扇蒙著霧氣的窗——遠看漂亮,近用卻令人挫敗。
對此,你怎么看?
來源: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liquid-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