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心疼父母,變得冷漠涼薄?看完這篇就懂了……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上周末,心疼我身體不舒服臥床在家。父母
兒子上完補習班回來,冷漠涼薄注冊壹號賬號登錄入口喊了聲“媽”,看完聽我說病了要休息會,篇懂就自顧自去吃飯了。心疼
吃完飯,父母他走過來:
“媽,冷漠涼薄手機在你那邊嗎?看完我玩一小會。”
看我沒搭理他,篇懂他停頓了下,心疼走到床頭柜拿起手機就出去了。父母
過了會,冷漠涼薄沙發上傳來他嘿嘿嘿的看完笑聲。
那一刻,篇懂也許是情緒上來了,我的眼淚刷一下滾了出來,又氣又委屈,硬生生忍了十幾分鐘,最后還是沖出去:
“你媽我病了,你就算不懂得關心我幾句,最起碼安安靜靜不要吵我!”
看他一臉懵地看著我,我繼續一通吼:
“我就是養條狗,也知道在我病了時進來看看我!真不知道我怎么養了你這么個白眼狼!”
說完,我摔上門,一邊腦海中回想我為兒子之前的付出,一邊繼續默默流眼淚。
過了很久,情緒有些冷靜了,打開手機,注冊壹號賬號登錄入口想在網上找點同是天涯可憐媽的安慰,結果就刷到有人在“為什么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下,寫的一個回答:
“我以為你作為父母,因為經歷過我的現在,所以能懂我,能體諒我。
可是,你卻總質問我作為一個孩子,為什么不去考慮你的感受?”
不看還好,一看我立馬又炸了——
怎么了?因為我是父母,所以我就必須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我之上?
怎么了?因為我是父母,所以我就活該被孩子忽視感受?
我正生氣,手機“叮”的一聲,一看,是兒子發的微信:
“媽,對不起,我看你在休息,就想著別打擾你。
我今天上了一天課,有些累了,才想玩會手機。
那我去寫作業了,有事你叫我。”
要不怎么說當媽的總是這么不爭氣,孩子稍微說句暖話,就自己把自己哄好了。
這不,我又開始自我PUA了,覺得是我誤會他了……
事后想起這件事,我還是挺自責的。
因為這樣“誤會孩子不考慮父母感受”的事,在我和兒子之間經常上演,但并不是每一次,我倆都能好好溝通、冰釋前嫌。
尤其是往下繼續刷網友的回復時,看到的內容,更是讓我后怕不已……
很多孩子,可太考慮父母的感受了
有網友說,不是孩子不考慮父母的感受,而是孩子一直在考慮父母的感受。
不想讓父母為難,所以看見好吃的、好玩的,盡量忍著不開口朝父母要。
因為父母說了,他們養自己太累,所以努力學習,努力找工作,努力減輕父母的負擔。
還有人說,孩子有時候是很無辜的,因為沒有按照父母期待的那樣去懂事,就會被貼上白眼狼、累贅、沒良心的標簽。
這個標簽,還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一次次被父母拉出來反復強調,以便論證父母說得有多對,而孩子有多錯。
兒童青少年教育專家陳默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個觀點:
“當一個孩子漸漸拒絕和父母溝通,排除一些極端的青春期問題,大多是因為孩子不被理解,心情無法到安寧的狀態,所以才出現我們不想看到的行為表現。”
不想讓孩子越長大越對抗父母,父母就要在之前的養育中,少說負面的話,多說正面的、理解的、積極的話。
雖然說,道理都知道,但在真實的養育中,卻常常會忘記這一點。
就像一位媽媽分享的,她在公交車上看到的一幕:
一個小學的孩子,坐在媽媽身邊,努力說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話題,想逗媽媽開心,和媽媽聊聊天。
可媽媽也許是因為工作不順心,也許是因為生活太辛苦,也許只是因為想有點空閑時間,放空下自己的大腦……
所以一直敷衍地和孩子有一搭沒一搭說著話,甚至表現得有些嫌棄。
漸漸地,孩子不再說話了,閉上嘴,無聊地看向其他地方……
當時看到這段分享,不知怎的,腦海中立馬浮現起很多和兒子相處的過往:
3歲,他小心翼翼端水給我喝,不小心倒了一身,我罵他一點都不給我省心;
7歲,他第一次考了99分,我表面安慰,但還是遺憾地說他怎么不知道細心點,好拿個滿分;
13歲,他不是那種天生學霸,努力很久,也只能是個中等生,我雖然嘴上說我心態好,但還是嫌棄他不知道給我爭口氣……
可是,雖然父母只是嘴上說得狠,心里卻很少真正覺得孩子壞。
但孩子,卻是有一個“記賬本”的,他們的“賬本”里,會貼滿你對他的負面標簽。
當你真的有一天靜下心攤開這沓“賬本”,就會發現,孩子之所以現在變成了父母口中的樣子,其實一切早有跡可循。
一個人的身體,承擔不了兩個人的靈魂
當然這并非是要把所有問題都推向父母。
為人父母,本就是一場苦修,負重前行,還在努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只是,只有清楚了問題背后的根源,親子關系才能有向更好邁進的可能。
正如心理學中的“海格力斯效應”所說的——
大力士海格力斯,被一個袋子絆了一跤,他氣不過,踩了袋子一腳,可袋子越踩越鼓,最后甚至鼓到擋住了他的去路。
親子之間如果也陷入對抗的權力之爭,沖突就會不斷。
越對抗,越強化;
誰痛苦,誰改變。
1、受限于“權力意識”,父母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應該高于孩子
《深度關系》中,寫過一個觀點——
“父母在管孩子時,有難得的自戀被滿足的時刻,你可以肆無忌憚地指揮、控制、攻擊孩子,你太強大、太有權利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你很少有空間可以得到這種滿足。”
深有同感。
有些父母在成年人的人際關系中,很少有機會站到自戀的高位,或者說很少享受到掌控一件事的感覺,所以他們會用指責、控制、貶低孩子的方式,去換種方式享受這種感覺。
比如教孩子“你看你做得多不好”“你看我是多么好的父母”……
就像網友@三人行所說的: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中國的孩子很少體諒父母的感受?
那是因為有些家長希望孩子能拋卻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的需求相符時,就被認為是自主;當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的需求不相符時,就會被認為是不懂事、是叛逆。
就像我爸,從小最愛對我說兩句話‘以我多年的經歷’‘你老子我養你這么多年’,他之所以有這種心理,一是認為他給了我生命,所以有權主控我的人生;二是覺得做父母的,天生在閱歷上就不應該輸給孩子。”
“一個人的身體,承擔不了兩個人的靈魂。”
別用我們的焦慮和不安,去綁架孩子的行為。
其實仔細回憶下,你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越是在社交、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和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早就達成了和解的父母,對待孩子的耐心、尊重、理解,大概率程度上會更高。
我們的人生功課需要自己去修行,父母不玻璃心,不焦慮,才會以坦然的姿態去客觀面對孩子的行為。
2、不要低估我們偶爾出現的惡意揣測孩子的想法
說點扎心的話:
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是有種說不出口的“怨氣”的。
而這些“怨氣”,有時會誘導我們去帶點“惡意”地揣測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
這是人性使然。
或者,我們可以先不把自己放在父母的角色上,而是放在孩子的視角——
回憶下我們的童年,你有沒有遇到過那種“有委屈說不出”的時刻:
比如:
父母生病,好心問他們要不要去看看醫生,結果換回一句:“你就知道亂花錢,一點都不心疼我們掙錢不容易”;
快快寫完作業,想幫父母干點活,結果被罵:“我們一天這么辛苦,就是為了讓你好好學習。你倒好,寫完作業不知道做會卷子,光想著偷懶不學習。”
李玫瑾教授曾說:
“很少有孩子,是天生要和父母作對的。
他們青春期的每一個過度叛逆行為,都來源成長中的長期被忽視、誤解和打壓。”
父母修好自己的課題,孩子才能走近父母
做父母的,大多數的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誰也不是天生的完美父母。
所以難免在養育中,或多或少,在某些時刻,會無意識地因為情緒、壓力、創傷等激發一些負面意識。
當然,這種情況并非無解:
1、請無論如何,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
有一份網傳圖片,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創傷。
你看,誰都有自己的脆弱和不足。
先“拾掇”好自己,別用太過疲憊的情緒,和太過被透支的焦慮去面對孩子。
你會發現:
所有當下的著急和被困住,只要能緩一緩、慢一點,即使只是一小會兒,就會發現,情緒過去了,很多事情會有新的更正向的解決方向。
所以很想對所有父母說:
請一定一定,先照顧好自己,當你把自己照顧好了,你才有心力用更正能量、積極的態度去影響孩子。
2、被愛和肯定的標準不是優秀或懂事,別把需要和被愛搞混了
蔡康永說:
“有的人看見你哭,會先抱住你;
有的人看見你哭,還要和你講道理,甚至脾氣比你還大。
所以,這日子怎么可能和誰過都一樣呢……”
養育亦如此。
記得在我孩子小時候,我曾發過一個朋友圈:
“我在養育中最大的感悟,就是孩子是一個完完全全和你不同的人。”
因為不同,所以對很多事的理解和思考也是不同的。
有了不同,就容易因未達成期待而產生誤會。
但我們感受孩子的愛,和孩子滿足我們的期待,不應該是對等的。
別揪著小情緒,一遍遍內耗自己和孩子。
也別懷疑孩子天然的愛。
如果當孩子的表現,和我們的期待不符時,坦誠告訴孩子你的需要。
或者說,當父母的心大一點,用“過來人”的高認知,多包容一些孩子的“失誤”,你會發現,那些被困擾的親子問題,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總而言之,只要父母不過度付出,不自我感動,不以己度人,不反復抱怨,適當分享小情緒,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表達愛……
你會發現:
你不用做得很多,你只需真實地打開自己,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走近你,你們的相處,也會更自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