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石鼓山深藏4方清代石刻 為泉州進士所書
文史愛好者李先生致電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泉州清代南安康美鎮石鼓山上有包括“良心石”等4處清朝摩崖石刻,南安當地群眾有心將它們保護起來。石鼓山深石刻士所書麻將胡了視頻近日,藏方記者前往石鼓山所在的為泉青山村東坂自然村走訪。
摩崖石刻是州進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泉州清代書法、造像或者巖畫。南安泉州的石鼓山深石刻士所書摩崖石刻分布很廣,其中以清源山和九日山為最。藏方此外,為泉蓮花峰、州進麻將胡了視頻靈山也各有分布。泉州清代這些石刻都是南安方寸間的歷史,隨著時間流逝,石鼓山深石刻士所書都值得品讀體會。
在當地村民李華明及李耀宗等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石鼓山。山上怪石頗多,記者先后見到了雞母石、龍船石、紗帽石等奇形怪狀的石頭。李華明說,當地人傳說石鼓山有“十八奇石”,隨著時代變遷,現存10余處。
一塊狀如圓鼓的石頭,就是山名的由來——“石鼓”。李華明拾起一塊石頭,在這石“鼓面”上敲打較中間的地方,發出的聲音沉重鏗鏘,而敲打邊緣,聲音則顯得比較清脆。
在石鼓不遠處,有一處石頭較為方正,當地人稱為“石厝”,底下有個天然的洞穴,據稱早年經常藏人。石厝的壁面上書“溪山一覽”,為清乾隆進士傅淵季所題。從此處眺望,不遠處的晉江東溪和綿延的山巒盡收眼底。
事實上,石鼓下面還藏著兩方石刻。一處寫有“石鼓山 紫峰遙映”7個大字,落款為“吳煥彩”。吳煥彩亦是清乾隆時期的進士。
在這方石刻的左側,則是當地人李本立寫的11列字,它記載的是李氏宗族淵源,落款“憨夫李本立”。李本立為何會在名字前面加上“憨夫”兩字?“你看這面大石鼓下方,是不是有石頭像是被劈開呢?”李華明和李耀宗不急著解疑,而是帶著記者走過一段林木茂密的陡峭山路,來到一塊寫有“良心石”三個大字的石頭上,落款同樣為“憨夫”。
當地傳說,李本立非常有才華,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13歲的他便在東坂村私塾教書。李本立抱著滿腔熱情上京趕考,原本可為進士,或遭人陷害名落孫山。老天爺為李本立鳴不平,故一道閃電下來,將石頭劈成三塊,其中一塊石頭滾落山崖,呈心形,李本立便在上面題上“良心石”三字,怨世道不公。
此前,村里投入巨大,修建上山公路和環山公路。2015年,東坂村籌備建造了一尊媽祖神像,高9米多,于今年正月初四落成開光。
南安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告訴記者,康美石鼓山的摩崖石刻,在2011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登記在冊,列為文物點。這幾處摩崖石刻,出自清代傅淵季、吳煥彩、李本立等人手筆。其中一處“良心石”為當地人李本立所書,另外一處字數較多的是描述宗族淵源的,也為李本立所書。
據了解,吳煥彩和傅淵季均是泉州名人,為清乾隆年間進士。早年的地方志中沒有記載這幾處石刻。
對于這些沒有被列入文保單位的文物點,如何加以保護呢?在稱贊當地保護摩崖石刻的做法的同時,楊小川建議,應禁止在石刻周邊山體開山炸石,及時清理周邊的環境衛生,適當整修道路以便供人觀賞。亦可將媽祖像、山上的奇石結合起來打造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