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首現“雙降”:微粒貸失速,下沉市場不好賺了?
出品|達摩財經
國慶節前最后一天,微眾銀行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務報告。微眾微粒作為國內民營銀行的銀行ob電競官網入口“領頭羊”,這份財報既呈現了資產規模的首現速下穩步擴張,也暴露了成立以來首次營收、貸失凈利潤“雙降”的沉市場業績壓力,折射出其核心業務轉型與市場環境變化的好賺深層矛盾。
財報顯示,雙降截至6月末,微眾微粒微眾銀行資產總額達到了7147億元,銀行較上年末增長10%;負債總額為6569億元,首現速下較上年末亦增長10%,貸失規模擴張節奏保持穩定。沉市場
值得注意的好賺是,微眾銀行上半年營收、雙降凈利潤罕見出現“雙降”。今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89.63億元,同比下降3.44%,凈利潤為55.66億元,ob電競官網入口同比下降11.86%。這是微眾銀行自2014年成立以來,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同步下滑的情況。
從行業對比來看,目前19家民營銀行中已有10家披露上半年財報,除三湘銀行處于虧損狀態外,微眾銀行是唯一一家凈利潤下滑的銀行。作為民營銀行“一哥”,其業績表現與行業整體回暖趨勢形成明顯反差,引發市場對其增長動能的關注。
自成立至今,憑借著先發優勢和騰訊平臺的流量紅利,微眾銀行實現了長期的高速增長。其拳頭產品“微粒貸”專攻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的用戶,為微眾銀行貢獻了過半的業績。
但隨著監管的加強和市場的變化,“微粒貸”業務嚴重收縮。去年,該行個人消費貸規模已被企業貸款反超。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相較于高收益率的個人貸款,企業貸款仍難扛起利潤重任,微眾銀行的轉型仍存在考驗。
“微粒貸”收縮
微眾銀行業績放緩早已有跡可循。
2021年至2024年,微眾銀行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5.76%、31.03%、11.3%、-3.13%;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8.87%、29.83%、21.02%、0.81%。去年,該行營收首次出現下滑,也為今年上半年的雙降埋下伏筆。
利息凈收入是微眾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部分,且近幾年在營業收入中占比不斷提高,已從2021年的66.63%提升至去年的79.2%。因此,貸款規模的增長乏力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營業收入的增速,使得微眾銀行的營收水平連續下滑。
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貸款總額為4359.76億元,對比上年末增長5.18%。這樣的增速堪稱斷崖式下滑,要知道,2021年至2023年,該行貸款總額增速為32%、28%和23%。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的首要原因,當屬微眾銀行“微粒貸”業務的收縮。作為微眾銀行的“壓艙石”,“微粒貸”的增長乏力成為微眾銀行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微粒貸”是通過騰訊生態的微信、手機QQ等App提供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純線上小額信用貸款。其目標客戶多為社會中下層人士,截至2024年末,“微粒貸”82%的客戶為非白領從業人員,85%客戶為大專或以下學歷,約18%的客戶為此前無人民銀行信貸征信記錄的“首貸戶”。
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有效戶的年內增長分別為4900萬、4100萬和3700萬。而2024年,其個人有效戶僅增長2500萬人,增勢逐年衰退。與此同時,微粒貸筆均貸款額度持續下滑,2021年其年報披露筆均貸款金額約8000元,2023年,筆均貸款金額降至7200元。
“微粒貸”出現增長瓶頸絕非偶然。近年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個人消費信心不足導致信貸需求疲軟,下沉市場客群對小額信貸的需求降低明顯。此外,個貸業務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股份行還是城商行都紛紛加強零售業務轉型,以搶奪下沉市場用戶,擠壓了“微粒貸”的市場空間。
回看微眾銀行去年的貸款規模,增長主要來自于企業貸款的推動,全年增長18.18%。而其消費貸余額為2027.75億元,首次出現下滑,下滑幅度5.53%。
在同業競爭日益嚴重的當下,減費讓利措施紛至沓來,不少股份行和城商行推出的消費貸利率都已降低至3%以下,而微粒貸的年利率(單利)仍高達10.8%。如此的高息也使“微粒貸”在下沉市場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微眾銀行下沉市場客戶群體的特有屬性,使得這部分客群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以往貸款規模高速增長時期,會對其不良率起到一定稀釋作用,現如今規模增速放緩,不良風險也逐漸暴露。
截至6月末,微眾銀行的不良率比上年末增長0.13個百分點,為1.57%,這也是微眾銀行歷史上不良率首次突破1.5%。
高杠桿率有所緩解
微眾銀行成立之初,憑借微信、QQ的入口導流,快速積累了龐大的個人客戶群體。為減少自身的資本消耗,其通過聯合貸款模式,以有限的資本金撬動大規模的貸款業務,讓自身貸款規模迅速擴大。
微眾銀行的放款資金除了前期的部分自有資金外,多數來源于與其合作的銀行。即在發放每筆的貸款中,微眾銀行與合作銀行按2:8出資比例放貸,利息收入按3:7分成——這多收的10%利息相當于微眾銀行向合作者征收的“連接設施使用費”。
這種模式推高了微眾銀行的杠桿率,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的杠桿率分別為5.87%、7.29%、8.1%。
隨著微眾銀行的高速擴張,其過高杠桿率也曾引起監管層的注意。2022年,央行、證監會等部門要求微眾銀行降低杠桿率,對“微粒貸”、“微業貸”等高杠桿率的業務進行整改。
同時,受宏觀經濟增速承壓影響,銀行業整體凈息差持續收窄、風險攀升,合作銀行自身面臨收入增長放緩與風險成本上升的挑戰,進而選擇退出聯合貸款,最終導致微眾銀行該部分收入大幅下滑。
2023年,微眾銀行貸款平臺費收入出現下滑,較上年下降2.37%,至134.15億元。去年,該行貸款平臺費收入114.95億元,再度出現14.31%的大幅下滑。
不過,聯合貸款的減少也使得微眾銀行的杠桿率得以緩解,去年末,微眾銀行杠桿率降至7.82%。今年6月末,其杠桿率進一步降至7.24%。
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微眾銀行未來要增加更多的資本消耗。去年,微眾銀行變更注冊資本方案獲批,微眾銀行募集股份6820萬股,注冊資本變更為39.182億元。外界普遍認為,此舉也是為了有效補充一級資本。
截至今年6月末,微眾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2.86%,較去年末的12.97%略有下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