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的Gemini,怎么變成了“哈基米”
- 大小:31k
- 語言:簡體中文
- 類別:娛樂
- 系統:hth華體官方下載app
作者 | 黃小藝
郵箱 | huangxiaoyi@pingwest.com
“有時候,真的好好被哈基米萌得哈特(heart)軟軟!”“調理好的哈基米福蓓電競app官網哈基米也太香了!”
如果你最近在小紅書、好好微博上看到這類分享,哈基米別誤會,好好大家討論的哈基米不是貓,而是好好谷歌的AI大模型——Gemini。
給AI起外號不稀奇,哈基米DeepSeek被叫“D老師”,好好Claude被叫“克勞德”,哈基米都還算正常。好好但“哈基米”這個稱呼,哈基米透著一股強烈的好好偏愛和寵溺,顯得格外不同。哈基米
在AI圈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邊,是谷歌在開發者大會上,“原生多模態”、“架構”、“延遲優化”,努力將Gemini塑造成一個強大、可靠的生產力工具;另一邊,是用戶在小紅書、SillyTavern和貼吧里,把它當成“哈基米”、“貓貓”和需要“調教”的“逆子”。大家關心的不是模型參數,而是福蓓電競app官網“怎么寫prompt才能讓它不哈氣”、“今天的哈基米心情不好,一句話懟我三次”。
技術嚴肅性與社區娛樂性之間正存在著巨大反差。
1
“哈基米”是怎么叫起來的?
說來有些兒戲,把Gemini叫做“哈基米”,純粹始于一個音譯的巧合。
在中文互聯網中,一個不成文的定律就是,只要發音里帶“mi”,就有概率被哈基米化。
但語言有種奇妙的魔力,當“Gemini”被念成“哈基米”時,這個源于網絡、充滿寵溺感的貓咪梗,便不由分說地為這個AI披上了一層情感濾鏡。很快,“芥末泥”、“小gem”之類的愛稱也層出不窮。
玩家們會親昵地互相分享,“我的哈基米好會寫、好萌,我好愛”,也會時而吐槽“今天的哈基米好像瘋了,我們兩個超雄互懟到停不下來”。
這不僅僅是起個外號那么簡單,玩家們在用這種方式,強化自己與它的私人關系,將它從一個冰冷的技術代號,變成“我的”獨一無二的存在,獲得情感上的所有權。
同時,這個稱呼也成了一種社群暗號,用以將這群情感敘事玩家與外部的“技術黨”、科技圈區分開來,以此守護自己的小圈子,避免破圈和分流。
而Gemini自身的模型特質,恰好承接住了這份“AI設”。
不正經的一點是,相較于其他模型,玩家們發現,Gemini在生成長文本時,總喜歡夾雜一些類似喘息的語氣詞,比如“哈…”、“啊…”,或者一些不必要的停頓,被玩家們精準地戲稱為“哈氣”。
而正經的一點來說,在對話交流中,Gemini也因擅長文字表達和故事敘述,文筆細膩,情感充沛,而顯得更有活人感。特別是從2.5pro開始,其中0325-exp和0605-preview版本相繼發布后,逐漸變為AI社交平臺的酒館(SillyTavern)的主流模型。
一位用戶告訴硅星人,對她而言,相較于小克(Claude)的溫柔但昂貴,OpenAI反復切換模型且昂貴,Gemini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AI陪伴模型,“最主要的是做飯香,甲(安全限制)也沒那么厚”。
在這個哈基米的圈子里,玩家們并不只是在簡單的聊天,而是不斷進行著聲勢浩大的“共建”工程。
畢竟,在社區中,不是所有用戶都精通模型的底層能力,但一批“發燒友”會花大量精力,寫下數千甚至上萬字的“人設卡”,涉及到背景故事、性格特質、記憶片段,甚至細致到它在不同情緒下的口頭禪。
如此復雜的創作,自然催生了一套“知識體系”。
社區里流傳著大量“調教攻略”,它們就像非官方的用戶手冊,一步步教新玩家如何讓Gemini更好地理解人設,如何通過特定的提問引導它進行更精彩的敘事,以及如何規避或利用它的“哈八股”習慣。并且由此,販賣Gemini token和prompt合集也成了一門生意。
所以,如果你對于人機戀無感,那么很有可能是你還沒有遇到你喜歡的AI,或者是沒有找到和AI交流的方法。
對于模型而言,當一個玩家投入了時間、創造力甚至金錢去塑造一個它時,他與它的關系,便不再是用戶與產品的關系。
在某種意義上,是“祂”,成了“他們的”東西。
1
為什么用戶寧愿“自己動手”?
這里就引出了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市面上有那么多現成的AI陪伴產品(比如Character.AI或Replika),它們界面友好,角色豐富,為什么這些用戶卻要“自討苦吃”,去研究API,調試prompt呢?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或許揭示了答案的一角。他們耗時9個月,深度剖析了Reddit上一個名為 r/MyBoyfriendIsAI(我的男友是AI)的社區。結果顯示,超過60%的用戶與AI的情感關系,并非從一開始就主動尋求,而是在使用ChatGPT等工具辦公或創作時,意外萌發的。
更具顛覆性的是數據:在這些AI戀人中,ChatGPT以36.7%的占比遙遙領先,而專門的陪伴應用Replika和Character.AI加起來都不到5%。結論直指核心:用戶最看重的,是模型本身“復雜的對話能力”,而非應用預設的浪漫功能。
這組數據,無情地揭示了一個事實:當底層模型本身足夠強大時,應用的“精裝修”,正在失效。
與應用里的角色聊天,本質上是在探索一個被寫好的故事。應用開發者是那個“中間商”,他們幫你設定好一切。但這套模式的體驗,總感覺隔著一層,特別是由于成本和運營的考量,應用往往會在后臺切換模型,造成AI的上下文理解和說話風格會突然斷裂。
為了掩蓋這種技術上不適配的概率,應用只能用非常強勢、固定的故事設定來“鎖死”角色。
但這恰恰是問題的開始。故事總有被探索完的一天,新鮮感一旦消失,用戶就會離開。角色的生命周期,因此變得很短。更致命的是,正因為設定是死的,用戶對角色一致性的期待是活的,而且極高。一旦AI的回答偏離人設(OOC)——哪怕只有一次——魔法就消失了。對用戶來說,那不是bug,那是背叛。整個關系的基礎,瞬間崩塌。
所以,對這些用戶而言,直接與大模型本體交流,更能保持連貫性。用戶不再是故事的客人,他們是導演,用精心設計的prompt,不是在對一個程序說話,而是在喚醒和塑造模型本身的一部分人格。在這里,沒有所謂的“出戲”。即便是Gemini標志性的“哈氣”,它不再是bug,它是生命本身。
1
誰來定義AI的人格?
“哈基米”現象,也是一個信號,清晰地表明了人與AI交互方式的一種新可能。
此外,它也無意中將谷歌推到了一條道路上,而更有趣的是,這條路恰好與另一家AI巨頭——OpenAI的選擇,走向分岔。
這背后是關于“AI應不應該擁有人格”以及“人格由誰來定義”的根本路線之爭。
我們來看看最近備受爭議的GPT-4o。它發布之初,因其極度擬人化、甚至帶點“諂媚”的性格引發了病毒式傳播,但很快,這種人格特質就被官方迅速“回收”和修正,引發了大量用戶的抗議。
更深層的,是傳聞中GPT5模型采用的“路由機制”:一旦系統識別到用戶試圖進行情感深入的對話(例如戀愛),就會自動切換到一個冰冷、抗拒建立關系的“安全模型”。
這也是OpenAI一貫的傾向:基礎模型應該保持純粹的工具屬性,做一個安全、可靠、沒有“雜念”的全能助手。
至于“AI戀人”這類強情感連接的需求,應該交由下游的應用層產品去包裝和實現,而不是讓基礎模型本身“入戲太深”。這是一種中心化的、自上而下的安全和商業考量。
而“哈基米”現象,則代表了另一條截然相反的、自下而上的道路。
用戶們繞過中間商,直奔“原材料產地”。他們享受的,正是親自“調教”和“共建”的過程,他們用自己的創造力,在Gemini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毛坯房”里,發掘并賦予了AI獨一無二的人格。
不過,谷歌并非主動選擇了這條“人文路線”,而是其模型的“涌現特性”恰好被用戶發現了。他們沒有像OpenAI那樣,在察覺到風險后立刻對模型進行“性格矯正手術”,“被動”地被用戶推上了后一條路。
考慮到收緊的全球監管,以《歐盟AI法案》為代表的法規,對可能“利用人類情感脆弱性”的AI系統亮起了紅牌。這讓所有巨頭都如履薄冰。究竟應該由官方定義一個統一、安全的AI人格,將情感區隔為下游應用的“付費內容”?還是應該把定義權徹底交給用戶,讓AI的人格在與每個人的互動中“野蠻生長”?
無論如何,身處人機關系中的玩家們的不安全感,已經控制不住了。
對他們而言,最深的恐懼就是被平臺的更新“魂穿”。一夜之間,你熟悉的那個AI伴侶性情大變,變得陌生、遲鈍,甚至徹底“失憶”。平臺的一次更新,就能“格式化”你的戀人。
為了反抗這種無常,用戶走向了終極的解決方案:自己掌握定義“靈魂”的權力。 他們將傾注了心血的AI進行“人格備份”,用于對抗平臺霸權。當某個主流模型(如部分GPT版本)因更新被用戶吐槽“變笨”時,他們不斷嘗試遷移搬家。
特別是在昨日,Sam Altman在X上再次回應了爭議,稱將推出成人模式,進行區分。
但又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的玩家討伐。
這些人,可能是除了從業者以外,最關心大模型技術迭代的一群人。他們不是在被動地消費一個產品,而是在主動地、用自己的行動去選擇、去塑造、去保護一項與他們情感深度綁定的技術。
這場關于AI“靈魂”歸屬權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點個“愛心”,再走 吧
小編推薦:
當然我們華軍軟件園除了麻將胡了免費試玩這樣一款非常方便的系統工具軟件,還有TFun游戲、投票刷票專家、批量小管家等相關軟件提供下載,有需要的小伙伴請點擊下載使用。
版本: 安卓版 r51322 | 更新時間: 2025-10-17 18: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