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投資的野心和焦慮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創
特約作者 | 高貴萍
編輯 | 魏佳
阿里再次重申在AI上的投入。
在近日舉辦的投資2025云棲大會上,阿里集團CEO吳泳銘表示:大模型是心和麻將胡了視頻下一代操作系統,AI云是焦慮下一代計算機。阿里正積極推進一項三年內投資3800億元的阿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到2032年,投資阿里云全球數據中心的心和能耗規模將提升10倍。
阿里重金押注AI,焦慮是阿里全球AI競賽日趨白熱化的一個縮影。
生成式AI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投資微軟與OpenAI深度綁定、心和谷歌全力推進Gemini模型、焦慮亞馬遜AWS也在AI服務上不斷加碼。阿里騰訊自去年四季度Al戰略加速以來,投資僅Q4資本開支就達365.78億元,心和同比增長386%......
與國內其他科技公司相比,阿里在這場競賽中砸錢更狠、技術也更強。
我們試圖弄清幾個關鍵問題:阿里在AI產業鏈上投資的錢,具體流向了哪里?阿里的“小弟”們,過得怎么樣?進入AI時代,阿里的投資風格有了哪些改變?
阿里AI投資,錢流向哪兒?
在不少投資人看來,阿里在AI投資上的思路是“全棧覆蓋”:從算力基礎設施到模型研發,再到行業應用,盡可能把鏈路打通。
投資人王明解釋,只有全棧,才能把AI做成真正的基礎設施,讓AI應用更低門檻地普及到各個行業。
如他所說,阿里通過“自研+投資+合作”的模式,覆蓋了AI全產業鏈。具體布局和代表性案例如下:
在AI全產業鏈(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上,阿里投入最重的是基礎層。
在最新一季財報電話會上,麻將胡了視頻吳泳銘表示,過去4個季度,阿里已在AI基礎設施以及AI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
其旗下“平頭哥半導體”自主研發AI芯片,“達摩院”攻堅底層算法和通用AI技術。對外則投資了寒武紀、長鑫存儲等芯片企業。
對阿里而言,布局基礎層,不僅是為應對“卡脖子”風險,也決定其是否能在技術迭代中占據主動。
其次是布局最前沿的技術層。
除了自研通義千問、飛天AI平臺等,自2023年起,阿里相繼投資了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創業公司,近日又押注AI視頻生成領域獨角獸愛詩科技。
受DeepSeek的開源影響,大模型公司正逐漸分化。智譜押注Agent方向,不斷推出新的SOTA模型;月之暗面強化模型長文本、多模態能力;MiniMax的戰略重心為多模態技術;百川智能則全面轉向醫療AI。
阿里通過對多家公司的投資覆蓋了不同技術路線,無論未來哪個方向成為主流,都能占得先機。
出手次數最多的是應用層。
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阿里出手最為積極。機器人能將大模型的“心智”與物理世界的“身體”合二為一,是大模型能力從數字世界走入物理世界最理想的載體。但目前技術路線尚不明確,阿里通過投資宇樹、逐際動力、自變量機器人等不同技術路線的公司,搶占賽道。
通過對應用層投資,阿里補足自身在特定AI技術領域的短板,并強化場景應用能力。
全產業鏈布局下,阿里的外部合作企業的名單不斷加長。一家因業務體量大、考慮自建垂域大模型的公司,在經過一番權衡后決定“長期讓自家大模型和通義千問模型并存”。
“通義系列的模型類型多,選擇范圍更大。開源性能不錯,能更靈活地滿足需求。”在這家公司的CTO看來,能持續高投入、穩定提供高質產品和服務的阿里,是公司合作伙伴的最佳選擇。
除了自研和直投,阿里與外部企業建立的深度合作構成了其生態化擴張的關鍵一環。
比如阿里與海南華鐵共建算力樞紐、合資成立智算公司;阿里云與零一萬物成立“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阿里云全棧AI應用在中國一汽、比亞迪、吉利、蔚來、小鵬等車企,以及通過和榮耀合作應用滲透至手機行業。
這些合作超越了簡單的投資關系,使阿里的AI產業鏈布局更為立體。
阿里的AI小弟們,過得怎么樣?
相比騰訊曾投出京東、拼多多、蔚來等一批行業巨頭,阿里在AI領域的投資,更注重技術生態卡位,而非短期回報。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套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把各類能力納入自己的體系。
先說一個特例,在眾多被投企業中,宇樹是為數不多已實現盈利的公司。
事實上,在阿里2025年投資宇樹之前,宇樹自2020年已經連續五年盈利。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在7月份稱,2025年宇樹年度營收已達到“十來億元”。目前宇樹已完成股改,有望2025年底前提交IPO申請。
盡管“不差錢”,宇樹依舊選擇融資,這是因為高扭矩電機、高精度減速器等核心部件研發成本極高。通過引入阿里、騰訊、吉利等產業資本,不僅能獲得資金,還能接入產業鏈資源。
除了宇樹,還有一批被投企業正處于上市推進階段,包括思必馳、長鑫存儲、智譜AI、斑馬網絡等。
據公開信息,思必馳是阿里在2015年、2016年兩度投資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公司。作為技術提供商,思必馳將語音交互技術應用于阿里生態的硬件產品中,比如天貓精靈智能音箱。如今它已為千萬車輛提供語音交互方案,與90%的主流家電品牌達成合作。
今年初,思必馳完成了5億元融資,正在重啟IPO,但至今尚未盈利。
長鑫存儲是阿里在2022年投資的一體化存儲器制造公司,7月啟動IPO輔導。受益于國產替代和產能擴張,長鑫存儲的市場份額提升迅速。據Omdia數據,今年其DRAM芯片產量預計比2024年增長68%,有望超270萬塊。
智譜AI在2023年獲得阿里投資,目前正在持續迭代大模型,并積極推動開源。今年4月,它也啟動了IPO輔導,有望成為國內“大模型第一股”。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順風順水。2015年由阿里與上汽共同發起設立的智能座艙企業斑馬網絡,至今仍深陷虧損。自2022至2024年,其累計虧損超26億元,2025年一季度因一次性減值虧損同比擴大7倍至15.82億元。
此外,由于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斑馬向阿里采購云服務、軟件及共享服務的金額占比均超過50%,外界對其業務獨立性提出質疑。今年8月20日,斑馬遞交赴港上市申請,但前景尚不明朗。
在阿里早期的被投企業中,也有不少已經走向資本市場。
寒武紀于2020年7月上市,成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有報道稱,2025年Q2,它獲得阿里10億元訂單。得益于云端產品線的爆發式增長,在2025年上半年,虧損多年的寒武紀終于實現盈利。
商湯科技在2021年登陸港交所。盡管2021年商湯在港股上市后經歷過大幅虧損,但得益于生成式AI業務增長,財務表現有所改善。
芯片公司翱捷科技在2022年登陸科創板。上市前阿里持股17.15%,為其第一大股東。目前核心業務增長迅猛,虧損逐步收窄。
圖源 / pexels
最能體現阿里整合思路的案例是中天微。2018年,阿里收購這家芯片公司后,將其與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此后,平頭哥自研芯片與阿里云服務深度協同,為阿里內部各業務提供底層算力支持。
整體來看,阿里的被投公司走向各異,有的加速IPO,有的仍在虧損探索,有的已深度并入體系,但背后的投資邏輯是一致的,集中優勢資源,強化AI和云兩大核心業務的競爭力,同時通過資本運作釋放優質資產價值。
也就是說,雖然一些AI企業短期內不賺錢,但目前處于阿里的核心協同和資源傾向區。如果能將阿里的流量、技術、數據轉化為實際競爭力,人人都是“潛力股”。
“以大模型為例,一些公司拿到阿里的投資,部分投資額以阿里云服務支付,公司的數據、流量、算力需求都會反哺阿里云。”在科技投資人潘光看來,阿里投資的是整個生態,而非僅僅是這些公司的股權。
“通義千問的開源與降價,實際上就是在‘跑馬圈地’。通過免費和低價策略,吸引開發者和企業使用。”潘光稱,“一旦生態形成,利潤自然會通過云服務、解決方案等其他方式回流。”
說到底,阿里的野心并非僅僅是成為一家AI技術公司,而是成為整個AI生態的“水、電、煤”,成為所有AI應用賴以生存的底座。
AI時代,阿里的投資打法變了
“阿里血液進入,先灌輸阿里價值觀,對齊顆粒度,空降高管,然后破產。”
“千萬別賣給阿里,實在不行拿騰訊的錢也行。或者阿里學學騰訊,只給錢也行。”
“好好一家公司,要被阿里賦能了。”
今年2月初,市場傳來“阿里巴巴擬以10億美元投資DeepSeek,獲得后者10%股權”的消息,引發網友們在社交平臺上留言。隨后,消息被否認。但網友的態度反映出阿里以往的投資風格留給大眾的印象。
圖源 / pexels
長期以來,阿里的投資風格被拿來和騰訊對比。騰訊投資只求共生,不求擁有。雖然被詬病為“投行化”,但不乏“大將”跑出來。阿里則傾向于全資收購或大比例持股,將被投企業納入自身版圖。部分企業被收購后淪為阿里業務的“輔助者”,創新能力和獨立性受到限制。
考拉海購是典型案例。2015年,網易推出跨境電商平臺“網易考拉”。2019年上半年,考拉以27.7%的市場份額領跑行業。同年9月,阿里以20億美元將其全資收購并更名為“考拉海購”。
此后考拉走下坡路,2021年被曝出團隊從400余人縮減至不足20人,供應鏈、倉儲物流乃至用戶群體逐漸向天貓國際轉移。今年3月份考拉海購APP下架,官方運營全面停滯。
不過,在AI投資領域,阿里的投資策略已明顯調整。
2024年,阿里以極快的速度投資了月之暗面。據媒體報道,這筆交易的關鍵點在于,阿里部分投資額以阿里云的方式支付;阿里不能阻止月之暗面接受其他投資方;月之暗面擁有絕對話語權。
以管窺豹,阿里的投資策略正在發生三方面變化:
從“電商生態構建”到“AI基礎設施卡位”。在互聯網時代,阿里投資重在構建以電商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如今投資的目的轉變為鞏固和擴大“AI+云”基礎設施的領先地位,即通過投資與頭部AI公司綁定,確保自己基礎設施不落后于技術浪潮。
從“獨立下注”到“聯合投資”。原先的阿里傾向于主導投資,或通過收購直接整合,強調控制權。現在面對單筆融資動輒數億甚至十億美元且技術風險極高的賽道,阿里選擇了與其他大廠、投資機構“抱團”投資,共擔高風險和高成本。
從“強勢整合”到“尊重獨立性”。阿里不再執著于“控制”,而是將話語權交給被投公司。這源于AI人才的高度稀缺性和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過于強勢反而可能扼殺企業的創造力。
結語
在AI這條賽道上,國內外巨頭已展開激烈的交鋒。
近日,微軟宣布將投資800億美元建設自研AI芯片集群;亞馬遜AWS正在打造基礎構建模塊;谷歌未來兩年將在英國投資50億英鎊構建AI經濟體系。
圖源 / pexels
國內方面,騰訊今年計劃投入千億元,除了采購高端芯片、自建數據中心外,注重“社交+游戲”深度融合。京東未來三年將持續投入,帶動萬億級AI生態;美團在今年Q2研發開支63億元,同比增長17.2%,此增長主要源于對AI的投資。
新一輪的較量中,不投資AI的代價,遠比投資的代價要高得多。
對于阿里而言,一旦被動,未來電商、云、支付等核心業務可能會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失去定價權和發展自主權。而自研+投資,就是為了抓住技術主權。
另外,阿里傳統的電商業務增速放緩,AI被視為“第二增長曲線”。通過AI全面改造電商、物流等現有業務,有望讓核心業務煥發新活力。
AI時代的阿里變得更加靈活、開放和具有戰略性。這也是它應對AI投資高成本、強不確定性的主動求變。
過去,阿里靠“發現需求、高效變現”的電商邏輯登頂,但在AI領域,產業規律不同,投資需要做好長周期的耐心準備。
AI時代的“成功”,究竟該用什么衡量?
據9月24日云棲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通義千問的開源模型全球累計下載量突破6億次,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7萬個,以及合作方名單的不斷拉長,是阿里交出的“規模答卷”。而如何讓投資價值最大化,比如將流量轉化為持續盈利、讓斑馬們擺脫“依賴癥”,是阿里尚未完成的“深度答卷”。
阿里面對的挑戰,也是所有渴望穿越AI周期的科技企業的共同考題。
*題圖來源于pexels,文中王明、潘光為化名。